歲寒生繼續說道:

【明朝宦官之禍雖然在明後期顯現,不過早在建國之初就有所苗頭,因為宦官權力的擴大一定程度上也跟帝王的君主□□進一步加強有關。早在開國之初,朱元璋作為建國的皇帝,他實行的就是極權□□體製,標誌性的便是洪武十三年罷相罷免相權,在此之後,他集君權、相權於一身。

毫無疑問,這是加強君主□□的一個開創性舉動。可以說是未有前者。但同樣的,在撤相以後對皇帝要求也相應的變得高起來。比如同樣的事情,可以分給帝王和丞相同時進行,但是撤相以後全部的壓力就要壓在帝王身上了。

而做出這個決策的明朝創始者,在曆史上也是有名的勤勉。勤政的皇帝不少,但是勤政到變態的時間管理大師,也沒那麼多,而他朱元璋赫然在其中。】

【朱元璋有個叫“雞鳴天子”的外號,意思是朱元璋的勤奮可與‘聞雞起舞’這個典故裡的主人公祖逖劉琨一般,都是在公雞一叫的時候就起來了。而除此之外,朱元璋每天要去朝兩次,勤奮可見一斑。

後來對於登基以來自己的那些年的努力,他在遺詔中表示:“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

他的後代們沒有祖宗這麼能乾,於是權力旁移到內宦官這些帝王親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朱元璋也確實勤勞過人,可以說整個明朝皇帝加起來都沒有他一個人猛。朱元璋在位時,平均每天要批閱一百五十件奏章,裁決四百種案件。而即便如此繁忙,他也沒有忘記後宮裡的佳麗。他登基以後71歲高齡去世,後宮共1後21妃(其中兩位妃子沒有封號),一生共育有子女42人,皇子26人,公主16人,部分早夭,最小的公主寶慶在他67歲時出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繁衍子女的同時,還為了子孫的幸福生活,給他們製定了豐厚的俸祿標準,唯恐不厚。

為了讓宗室們充分享受幸福,朱元璋規定皇族不必從事任何職業。每一個皇族後代,所有消費需要都由國家承擔。明朝這種無微不至的“愛護”,在我國曆史上獨一無二,延續時間更是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以至於連明朝人自己都不禁感慨,“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1]

……

真是牙酸。

觀眾裡,他們論起來還算是明朝的祖宗,這些皇帝祖宗、帝王宗親祖宗加朝臣祖宗齊齊麻了。

“這這這!”

按照朱元璋的標準,在明朝,隻要你是皇室宗親,不用工作就能活得舒坦活得優越!

而反觀累死累活的朝臣們,那麼辛辛苦苦工作,薪水不高不說,還要被上位者猜忌,還要被錦衣衛、東西廠監視,普通的臣子哪敢有一點懈怠。

羨慕了。

彆說明朝的人了,他們聽了都羨慕。

特彆是那些從底層爬上來的人。比起一開始就是貴族、或是蒙受祖蔭從而從出生開始

就過著優渥生活的人(),他們這些人能走到今天過去也不知道付出多少努力?()?『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因此他們反而是當中感觸最為深的。

誰會相信呢,彆看現在他們外表光鮮,但是實際上他們中大多數,一開始的想法隻是想讓日子過得好一點。如此簡單。

倘若明朝的官員但是即使隻是這樣簡單的想法,在明朝也很難實現。

無他,根據後輩所說的話,當明朝的官員未免也太苦了些。

畢竟,要錢沒錢。明朝的官員俸祿普遍低,也不知道後來的皇帝會不會給官員們提高俸祿?想必會的吧,畢竟太不合理了。隻不過不知道到那個時候,離明朝建國、離朱元璋過世過去了多少年,而明朝的官員又換過多少輪了,官員裡有多少前輩沒有享受過這個福利……

而看明朝皇帝內政上的舉措,眾人總覺得,明朝的官員看起來兢兢戰戰的,畢竟有錦衣衛還不夠,還有東西廠的宦官們。日子看起來過得確實不太容易。

隔著天幕的三個時空的臣子們心有戚戚。

從明太祖就開始的錦衣衛用於監察百官,以駕馭不法群臣為目的。“巡查緝捕”是錦衣衛區彆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雖然朱元璋在統治後期認為錦衣衛有非法淩.辱、虐.待囚犯的行為,下詔焚毀錦衣衛刑具,更是將他們的這項特殊職能廢棄不用,遏製住錦衣衛的發展。但是他兒子明成祖朱棣上位後可是又撿起來了,甚至還在此的基礎上加強。[2]

這誰受得了啊?

……

嬴政卻是冷哼一聲。

把官員俸祿定那麼低,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在有權的情況下,官員想要過得好一點那不就隻能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力了麼?

想必在明朝,以權謀私的貪汙是不會少了。

另外,他是看不慣一個皇帝這麼溺愛自己的後代。先前李世民那麼溺愛兒子,出事了吧。

而這明朝皇帝,溺愛兒孫再加上分封諸王,間接導致了內亂靖難的發生。而光是這樣還不夠,他還特地這麼照顧後代後後代……關鍵是這朱元璋自己就生了這麼多,鬼知道到後來他們明朝的皇室宗親會有多少。

特彆是王朝末年。每個王朝將儘的時候,往往是一個王朝最虛弱的時候。如果不是一個朝代氣數已儘在揮霍之下走到了儘頭,怎麼還叫末年呢?

想必明末那時候也一定已經是內外困境交加不斷的時候,而到那個時候,倘若還延續此政策溺愛那些人,他們大明可是還養得起?

那處境,豈不是在自身難保的基礎上雪上加霜嗎?

……

說朱元璋的時候,說起了他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這個‘關愛明朝宗親’的政策。再加上分封製,那可真是炸了。

【明朝重建了比較規範的分封製,建國之初,分封子孫於各地,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四個兒子,與侄孫朱守謙,在內的二十五個親王,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初封親郡王、將軍四十九位”,靖難之役燕

() 王朱棣奪位後,強化中央集權,藩王不得乾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麵。

不過好在以上兩個政策裡,靖難之後分封製後來因為君王感覺威脅而受到打壓遏製,但是另一方麵,‘關愛大明宗室’的政策卻一直延續。

乃至於發展到明朝末年,在政策刺激下,朱元璋的子孫已繁衍至100萬人之多。而優越的生活,除了讓宗室人口數量每年成倍增長,導致人口爆炸外,在隨著宗室人口的迅速增加,宗室領取的俸餉總數目也同樣巨大,祿米撥給的總數遠超出國家各地一年的歲供京師的糧食。國家也因之背上沉重的負擔。同時,這也給未來埋下了隱患,也成了後來拖垮大明的原因之一。】[3]

沒錯。明亡,也有這裡的原因。不清楚其中,是很難想象得到的。

……

“嘶。”

觀眾們不由不約而同倒吸一口涼氣。

朱元璋那樣溺愛後代遲早要出事。明眼人不難看出其中弊端。這項政策延續下來,到最後導致了這個結果,可以說是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但是讓人在意的是,在後輩說的這些裡,那最後一段——每個字組合起來都教人不可思議匪夷所思呢?

‘拖垮大明’。多麼不可思議。隻是養那些宗室,居然就是大明垮台的其中一個原因?

眾人心中沉重。

很難想象,朱元璋為宗室謀取的這點福利私心,傳承下去卻成了大明毀滅裡不得不說的原因之一。

誰敢信呢?

【一國的財政、經濟……何其重要,不誇張地說這是國家的命脈也不為過。

古有管仲用經濟戰兵不血刃遏製鄰國發展。

管仲熟練的運用輕重之術對外策劃了衡山之謀、陰裡之謀和菁茅之謀,堪稱古代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為後世所尊崇。而其他國家為什麼會輸?根本上就是管仲拿捏住對方的經濟,使得對方騰不出手,無法用經濟投資改善自身更不要說進步。而管仲則利用這創造出來的機會勵精圖治,趁機壯大本國。

以《管子輕重戊第八十四篇》的衡山之謀為例子:齊桓公問管仲,如何製服衡山國。

管仲回答:讓人向衡山國高價買入械器再賣出去,燕國一定會跟著買,秦國和晉國知道了一定會跟著買。天下爭著買械器,械器的價格必然會十倍上漲。

齊桓公答應此事,立即按照他說的做,燕國、秦國和晉國也果然跟著買。衡山國王看到這樣的形勢,跟相國說:“馬上將械器價格提高十倍。”全國人民都傾儘財力去生產械器。

而這個時候齊國又派人假裝若無其事地去晉國高價購買糧食。各國的人得知,都去齊國賣糧食。齊國花了一段時間收購械器和糧食後,斷絕和衡山國的外交。這樣各國也紛紛與其斷交。魯國攻占衡山國的南部,齊國攻占衡山國的北部,衡山國看自己已經沒有足夠械器抗衡兩國,隻好舉手投

降。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