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對官吏的要求很高。除了嚴懲官吏失職、瀆職的行為外,還嚴禁臣下朋黨。這也是朱元璋時期的創新。

朱元璋建明稱帝後,為了鞏固帝業,防止臣下朋比結黨,內外上下勾結,在我國法製發展史上,明朝首立“奸黨”罪。

對此明朝的處罰也很嚴重。《大明律·吏律·職製》規定:

一,“凡奸邪進讒言,左使殺人者,斬。”

二,“若犯罪律該處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諫免,暗邀人心者,亦斬。”

三,“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

四,“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門官吏,不執法律,聽從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若有不避權勢,明具實跡,親赴禦前,執法陳訴者,罪坐奸臣,言告之人與免本罪,仍將犯人財產均給充賞,有官者升二等,無官者量與一官,或賞銀二千兩。”

除此以外,明代還規定了禁止內官、侍臣、後妃、外戚過問、乾預朝政的內容。朱元璋在宮廷立鐵牌:“內臣不得乾預政事,犯者斬。又作鐵榜9條,告誡功臣不得私謀利,官軍不得私自為公侯服務。

就有明文規定,《大明律·吏律·職製》:“凡諸衙門官吏,若與內官及近待人員互相交結,漏泄事情,夤緣作弊,而符同奏啟者,皆斬;妻子流二千裡安置。”

明代嚴厲懲治奸黨的規定,對於防止官吏上下、內外勾結,徇私舞弊,加強君主專權,應該肯定是起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由於明律“增奸黨一章,以陷正士”,“非善政也”。

凡是過猶不及,這裡也是如此。法是死的,人卻是活的。這一條明律導致有明一代的冤獄迭出,引起統治階級內部的危機;也促使了皇帝疏遠朝臣,寵信宦官,更是為明代中後期黑暗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1]

……

秦。

一說起這個,嬴政不由的蹙起眉頭,他突然想起趙高,想起第一次觀看直播時的情況。

不僅嬴政自己想到,同樣參與過第一次直播的眾人思緒也不由定格在此。

後輩口中的大秦,是如何滅亡的?

剛平定六國的大秦是內憂外患,不錯。外有匈奴虎視眈眈,內有前六國餘黨。平靜的水麵下隱藏著波濤洶湧。

大秦律法是有問題,不錯。法家的律法確實嚴酷,但是後人口中稱的苛政,多是指二世上台後的律法了。二世上台後的律法那已經是升級過的了。被說苛政那可真是一點不冤枉這秦二世。

可除此以上,導致大秦短時間便分崩離析的致命原因,這其中是少不了那個叫趙高的宦官的操作了。

是隻要一想到有關趙高此人,他們就會氣得心口突突疼。

好在,趙高此人現在已經被控製起來。

雖然因為帝王的承諾,沒有要他的命,但是趙高後半生不僅要活在帝王的猜忌裡,也不可能再會有進入朝堂得到權力得到地位得到榮黃富貴

的機會。

嬴政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所以,哪怕趙高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是位極人臣甚至超過曾經的李斯,可對他來說現在這卻更像是痛苦的來源。

因為,這正是他失了君心、斷了他的晉升路的根源!

而他後半生都將活在磋磨中。

眾人自然不會放過趙高。

縱使讓趙高活著,他們也要趙高痛苦地活著!

要他知道自己本可以一步登天可以顛覆大秦,然而現實裡他隻能把這一切當做一場夢!

……

參加第一次直播的秦臣心頭不平靜,其他後來的觀眾也倍感不可思議。

廢丞相、設錦衣衛、設東西廠……在君主集權越發強盛的明朝,宦官的權力和地位依仗君主水漲船高的同時,也在反噬君主。

誰能想到早在建國之初就開始嚴防宦官的明朝,最後還是在宦官上狠狠摔了跟頭。

眾人唏噓之餘也忍不住在心裡暗自將漢、唐、明對比:到底是為什麼這三個朝代最後都出現宦官專政呢?

……

漢。

不止秦朝眾人在思考,漢朝眾人也在思考。

相比現如今發展走向大幅度拐了個彎的秦朝,後輩所說的東漢還在遙遠的未來,他們大漢的問題更顯而易見。眾人更是因為一想到這是發生在自家後人身上就忍不住擔憂了起來。

縱使他們高瞻遠矚,留下遺訓讓後人萬萬小心、提防、還得謹記不要重用宦官。可真到那時候,後人真如會如他們所想這般乖乖照做嗎?

看明朝就不難看出來。明朝的開國皇帝對宦官是如何抵製、乃至於是想方設法壓製打壓這類人群。可到頭來,還不是叫他們抓住機會?

那大漢呢……

哪怕他們再怎麼抵製,後人也注定重蹈覆轍嗎?

想到這裡,眾人不由心頭一凜。

這是關聯自己子孫的未來,即便那都不知道已經是老劉家多少代了。

劉徹心情也是複雜,不過他很快修整好自己的情緒。他望向惶惶的眾人,有意驅逐他們的無力與恐懼,於是嗤笑一聲:“一把刀罷了,有什麼可怕的?”

“用刀的人,會被刀反噬,隻能說明他的無能!”

而用刀的人死了,禍端隻會傳下去,傳給子孫後代,除了將此惡疾連根拔起不可去除。

不然東漢怎麼弄會有那麼多年幼的皇帝受宦官擺布?怎麼會有唐朝沒落之時,短命的皇帝、惡疾纏身的皇帝麵對破敗河山的有心無力?以及,明朝時出現宦官勢力越發猖獗甚至到一種聳人聽聞的地步?

他目光如炬。心頭越發警醒。

明朝會這樣一步步垮下去,怎麼不是後來明朝沒落時那一代代君主的無能的表現呢?

帝王越是處於高位,就越需要小心謹慎。偶爾的屈服和審時度勢,並不丟人。

即便一直壓在頭上那座名叫竇太後大山已經被搬走,但是還是不可掉以輕

心。

青年劉徹這樣告誡自己。

……

唐。

唐朝眾人也在歎惋。

一場安史之亂讓大唐迅速衰敗了下來,怎麼不叫人痛心。而從安史之亂到唐亡,宦官行風起浪貫穿整個唐朝中期到後期,這其中宦官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自己的存在感。

李世民沉默了很久,他深吸一口氣終於在眾人不休的議論中表了態。

加強近臣的扶持,說到底……

他歎息一聲:“這些君王,是不夠信任自己的臣子啊……”

不信任,分許多種原因。可能是帝王的,可能是臣子的,也有是迫於局勢雙方各有原因。

但是仔細想想,也無怪乎如此。首先是明朝根基太淺,再然後開國之後,從前三代皇帝的更替,到朝堂上群臣的大批量更換……明朝局勢一直處於動蕩之中,其中錯綜複雜可見一斑。

君王強勢,而群臣也強勢。硬碰硬,自然兩敗俱傷。

朱元璋、朱棣,這對父子倆執政時手下到底死了多少臣子?其中有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了讓朱允炆上位的一些措施,以及穿插其中的朱棣掀起的靖難之役……

這其中傷亡實在難以計數。但是每一次的碰撞都是在削弱大明的力量,這點毋庸置疑。

而夾在其中的宦官們,在天子與群臣這漫長得長達幾代攻堅戰中到底是苟到最後,自然他們是可以漁翁得利,笑納戰果了。

……

說到這裡,歲寒生也覺得諷刺。

雖然明朝有抵製宦官這樣的法律條文在,但是在明朝的後期亡國過程裡,卻少不得這些宦官的影子,按照法律,這些人可都是犯了明律。

結果呢?

而先前提到的東漢和唐在走向滅亡的時候,在這其中,宦官的力量同樣也是不可忽視。

【設置宦官,原本是君主用來加強君權用的,但是這把由君王自己養出來的刀,卻經常背刺主人,後來更是成為諸朝亡國過程中重要到不可忽視的推手。

東漢末是,唐末是,明末也是。

宦官現代的注釋,是古代專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宦官則全由閹人擔任。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在東漢、唐、明等朝代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隻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

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

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東漢首次出現,東漢末年成為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的舞台,稱為“第一次宦官時代”。

唐代開始有所謂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

”,專門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資治通鑒》亦載:“唐置市舶使於廣州,以收商舶之利,時以宦者為之”。()

唐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

&n-->>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