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導致了北宋的滅亡、以及宋皇室的南遷。而這場戰爭帶來的影響更是深刻。】

【一是意識形態的變化。節烈論,從靖康之變開始被宋代道學家所注重。因為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這個恥辱使道學家們舍棄了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轉而大力提倡婦女舍生命保貞節。

由於當時的環境,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際,女性殉節的貞節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隻能選擇後者。[1]

近代有人對此現象這樣諷刺:

由漢至唐也並沒有鼓吹節烈。直到宋朝,才說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話……皇帝換過了幾家,守節思想倒反發達。皇帝要臣子儘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節。

到了清朝,儒者真是愈加利害。看見唐人文章裡有公主改嫁的話,也不免勃然大怒道,“這是什麼事!你竟不為尊者諱,這還了得!”假使這唐人還活著,一定要斥革功名,“以正人心而端風俗”了。】[2]

……

“???”

眾人不約而同冒出許多問號,不約而同覺得離譜。是他們跟不上時代了?不,分明是這所謂的節烈太‘超前’了!

這‘靖康之恥’不以為恥,不奮發圖強,不好好重視武將發展軍隊奪回燕雲十六州,在這兒搞什麼呢?

貪生怕死,殘害忠良。

想想就頭大。

就是‘漢’跟‘宋’在同一時代,劉徹現在也不想帶他們飛了。救命啊這,太窒息了。

……

三個時空裡,其中要數被提及的唐朝時空最為激動,畢竟是在這種事上點名了他們。

“我大唐公主改不改嫁管他們什麼事!”

唐朝眾人勃然大怒。

呸!真是莫名其妙多管閒事。這還真是管到祖宗頭上來了!

他們氣極反笑。

李世民手裡用力更是差點捏斷了筆,哪怕風度如他此刻麵色也不由難看了下來:他怎麼也沒想到哪朝公主改嫁還會受此非議?就連民間都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簡直荒謬!

要是他們大唐的公主也會受到這種風言碎語……特彆是他跟觀音婢的女兒以後長大了,要是被這樣……

他不由自主同身旁妻子對視一眼。

……他會被氣死的!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穩住自己。

更何況,聯想一下這事的起因,是更加窒息。這‘靖康之變’是如此屈辱啊,宋朝如此卑躬屈膝,臉麵不存。宋朝帝王自己願意跪著也就算了。可他們代表的終究不隻是他們自己。

就連立場與他們天然一致的皇室子弟都如此淒慘,那麼其他人呢?其他人為什麼要受此磋磨?還不是因為上位者?

被他們連累的百姓何辜?那些被連累的女子又何辜?

如此這般,宋朝又怎麼不山河日下

眾人臉色都不太好看。

……

【二是北方地區的被破壞。以燕雲十六州為代表的北方,原本是最繁華的地區,因為屢次戰爭的緣故,各方麵百廢待興。無疑,損失巨大。】

【三則是基於戰爭和北方地區破壞後產生的經濟重心南移。

這些都是同時發生的。因為有了大規模的連綿不斷的戰爭,於是有了北方的流民南渡逃難,出現了曆史上又一次南遷的浪潮。北方人民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科技和文化,南北方民族的生產技術互相借鑒,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也不斷融合。以及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增加了南方的軍事力量。

所以後人有評價道:‘靖康之變’客觀上加強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3]

在最後結尾的時候,歲寒生在‘客觀上’狠狠下了重音。

他說第三點可不是為了誇這靖康之變。給南方這些好處隻是附帶的。

促進民族融合並不是非要戰爭的手段,但是戰爭是最暴力最無情最無理的,也是最快的。十年的和平安穩下的建設發展抵不過一夕巨變。什麼國、什麼家……什麼都要在戰爭麵前倒下。

他深吸一口氣:

【靖康之變,更加直接的就是導致了南渡的南宋越發軟弱。

在靖康發生之前,宋徽宗在其皇帝“任內()”,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貫等,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

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後爆發了宋江、方臘領導的兩次大的農民起義。宋徽宗雖然鎮壓和瓦解了這兩次農民起義,渡過了農民起義帶來的一場統治危機,但是東北地區女真族的興起,卻使北宋王朝麵臨覆滅的命運。

可謂內憂外患。

然後又是燕雲十六州的存在,在此加快了北宋覆滅的進程。

北宋一心惦記著流落在外的燕雲十六州,為此宋朝采取策略,與金國連手攻擊日漸末路的遼國,約定功成後把原納給遼的歲貢“轉名過戶∨[()]∨『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予金,而宋則可得回失陷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然而與金朝締結盟約之後,北宋出兵燕雲。

但由於宋軍腐敗,缺乏戰鬥力,數十萬大軍兩次攻打遼南京(今北京),均被遼守軍打敗,遼南京還是由金軍攻占。於是宋每年加付一百萬貫錢為代稅錢,隨同每年的“歲幣”交付給金朝。

到宣和五年(金天會元年,1123年)四月,金方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歸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東北作奴隸,宋所得的隻是“城市邱墟、狐狸穴處”殘破不堪的一座空城。[4]

【燕雲十六州原本是中原最繁華之地,有一天竟然變成這般模樣。很難想象。】

【當然,金的胃口很大,遠比想要的還要大。吞了遼以後,便迫不及待找個借口南下攻宋。遼朝滅亡不到半年,金軍就兵分東、西兩路,大舉南下攻宋。西路金軍雖被阻擋在太原城下

() ,東路金軍卻在攻占燕京後很快渡過黃河,進抵東京。

徽宗驚慌失措,倉促禪位給趙構的兄長趙桓,然後南逃。趙桓即位,改元靖康,是為欽宗,亦欲南逃,被兵部侍郎李綱阻止,死守東京。金帥完顏宗望(斡離不)見東京難以攻克,便在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十日提出撤軍條件,除了割地賠款外,還要求將親王和宰相送到金營為質。這才有了‘靖康之恥’。

近代學者對此評價:‘當金兵南下時,一路經過險關要津,全無宋兵抵禦,使金人都歎息說,宋朝太無人了。足見當時宋朝軍隊的無能了。’】[5]

北宋慫,又腐敗。在攻遼之時,遼怕金,卻不怕宋,這無形之中已經說明問題了。

——他們瞧不起宋。

到南宋的時候,經過這‘靖康之恥’,南宋比起北宋……卻反而更加的軟弱了。這個軟弱不隻是說南宋王朝的不敢戰,還說南宋明明可戰、能戰、□□卻偏偏要跪在地上。

想要站著的人,既然與他們意見不同,那便要殺掉!

諸位且看,這便是南宋最富有盛名的大將軍嶽飛的墓地。

嶽飛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陷害入獄且死在獄中。獄卒隗順背負其遺體逃出臨安城,至九曲叢祠,葬之於北山。直到二十年後,嶽飛才等到了姍姍來遲的平反。繼任的宋孝宗,將嶽飛遺骸以一品官之禮改葬於杭州棲霞嶺南麓,後曆朝曆代都對嶽飛墓進行過重修。】[6]

說到此處,天幕倏然一變,一座墓出現在眾人眼前。

這座墓的周圍有石欄圍護,石欄正麵望柱上刻有“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一聯。

墓門的下邊四個鐵鑄人像被反剪雙手,麵墓而跪,形象沮喪。

跪像的背後墓門上有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7]

而隨著鏡頭的變化,觀眾們轉頭又看到“精忠報國”“儘忠報國”諸如此類……

鏡頭拉長時,整座墓園都以俯視的視角落入眼中,停住之時,‘嶽飛墓’三個字在收尾處跳了出來,穩穩占據屏幕的中心。

這座墓墓主自然是這個後輩提到的嶽飛。這應該是個了不起的將軍,有才華、有能力的將軍。墓道兩側的石刻、廊上陳列的墓主人生前詩詞、奏紮、手書、畫像碑,乃至於整座墓園都在昭明墓主的身份和生前情況。

而看那副對聯,再看那四個跪著的人像,墓主是怎麼被陷害的誰都能猜到個大概。那四個自然是罪魁禍首!

這樣忠心耿耿的人,卻死得這樣可惜又屈辱,誰能不替他歎惋?

一柄重錘,沉沉擊打在眾人心裡。

眾人心頭無法不沉重。

……

【雖然這裡嶽飛墓前隻有這幾個人,但是害死忠臣嶽飛的,哪裡隻有他們幾個?

學者呂思勉,近代曆史學家、國學大師,‘現代四大史家’之一。他對此的評價是:宋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我國民族的文化,一時未能急劇轉變,以

適應於競爭之故。

原來遊牧民族以掠奪為生產,而其生活又極適宜於戰鬥,所以其勢甚強。文明民族,往往為其所乘,羅馬的見軛於蠻族,和中國的見軛於五胡和遼、金、元、清,正是一個道理。……試看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