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
你們大漢,這是在搞一種很新的東西!
起碼他們是沒見過。
大秦的觀眾們你看我我看你,一時間居然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倒是立體,曾經經曆過多次直播的的老觀眾,他們的反應要平靜得多。第一次觀看直播的人觀察著他們,沒有一個人不為此感到納罕的。
如果這些新來的觀眾問那些臣子們,大概會得到意味深長的一笑。
還是太年輕了!
當然,也是的。除去他們這些當事人,又有誰知道他們先前的經曆?
他們當時受驚訝的地方那可真是多了去了。
後輩吧他們罵了個遍就算了。
他們威嚴的陛下墓都被掘了……
他們寄托希望綿延千萬世的大秦給那二世敗家敗亡了……
還有……
真是一想起來就會忍不住歎氣。哪怕是現在會議其當時的情況,他們還是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太陽穴那裡隱隱泛著那種突突的疼。
要知道,每一個當時驚駭到總感覺感覺腦袋不保的驚天消息,都是造就這些臣子們現在的處變不驚的助推手。沒有一個是無辜的!
哎,可謝謝您嘞。
“……”
此刻,聽到後世的漢是這樣的情況,他們蹙眉,蠢蠢欲動,有些猶豫,又有點想發表意見。但是他們想了想,想了又想,硬生生按捺住自己理一理思緒。可那些話在肚子裡轉了轉,正要開口的時候,他們覷見帝王那黑著臉的樣子——
好了,也不用再猶豫了。
嬴政把他們的選擇給掐了。
熟知嬴政脾氣的臣子們頓時縮手縮腳,老老實實起來。
陛下的脾氣那可不是鬨著玩的,在這大殿之上,在陛下的眼皮底下還是老實點好。
而另一方麵,諸子百家的弟子們,縱使之前有後輩預警“獨尊儒術”,縱使心裡有所準備,可此刻驟然聽到還是覺得猝不及防,不可思議。
破除門第階級選拔人才,不以才為標準,而以德行?
聞所未聞!
這就是後世嗎?
各種思緒頓時間紛遝而來,正頭腦風暴時,後輩的聲音打斷了他們的思路。
他們不由抬頭看向天幕。天幕上一行行字慢慢浮現出來,裡麵傳出了講解的聲音。
是後輩在進行總結:
【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製”。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在官位上世世代代、父死子繼。
戰國時期因為戰亂連綿的緣故,各國出現“軍功爵製”——看軍功授予官位。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乾、善言辭的人才。這些招攬到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
而到秦代,又有所發展,則以“辟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
但是以上所說的這些裡麵,實際上都沒有形成一套製度出來。
】
【漢代選拔人才有幾種辦法,除了察舉製之外還有‘征辟’‘雜途’,但是其中隻有察舉製是最為正規,最靠近能成係統的製度。並且,若說起對後世選官製度影響深遠的,也還要數察舉製。
漢代的察舉製度則與他們都不同。這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製度。雖然由下而上推舉官吏的辦法,在秦代已有,但作為完整選士製度的“察舉製”,則是在西漢時期才開始確立。】
【另外,先前提及的先秦選官製度都有自己弊端。
在世卿世祿製下,官職由貴族壟斷並世襲,一般人根本沒有條件成為官吏。官職由貴族壟斷並世襲,而世襲的貴族往往會因為階級官位的固化而奢侈腐化。而其中出身的小貴族即使是昏庸之輩,甚至是白癡,也可繼承父兄的職位。如此弊病大矣哉!幾代下來就無所用心,於國於民都為害不淺。
二軍功製起初,隻要有軍功,不管他出身如何都能授以爵位,而若沒有軍功,哪怕他出身再高貴也不能獲得爵位,所謂“有功者榮顯,無功者雖富貴無所芬華”是也。到秦朝的時候又實行“計首授爵”製,多次發生殺良冒功之事[1]。在軍功製的蠱惑刺激下,將士瘋狂屠殺,幾乎每次戰爭都要死許多人,給社會造成極大破壞。
到兩漢時,有了高爵低爵之分。但是對於家境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高爵的。對於他們來說,這一輩子裡哪怕是做官做到死也不能登頂高爵,也因此,絕了大部分人的野望。】[2]
……
眾人蹙眉。
聽到這裡,眾人心裡總有一點微妙的感覺。
就像之前聽到地方製度:從分封製,到郡縣製,然後——又回到分封製上的時候。
雖然在漢朝的郡國並行製裡,分封製隻能算上其中一個部分,但是說到底,分封製還是在他們手裡複辟了。
先前夏商周,包括現在的秦,選官是給朝廷選有用的人才。而這裡……不僅不以‘才’作底線,還搞門第,搞固化……聽著實在是有點微妙。
【另外,察舉製有利於招徠各類人才。但是實際上用於考核人才的察舉科目有很多。
有孝廉、秀才、明經、明法、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幾種,而且又讓熟悉地方情況的州郡長官親任察舉官,這就能把各類人才作為察舉對象,選士任官,這無疑有利於封建國家的統治。
在其實行之初,察舉製能保證被察舉者的“質量”:被察舉者有一年任期,隻有勝任者才能轉為正式官員。若不勝任,就要被撤換,而且推薦者也會因此受罰。還會以策問形式對被察舉者進行考察。
另外,察舉製也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舉士’(選拔人才)與‘舉官’(提拔官吏)沒有分開。而且,‘選舉’與‘考課’沒有區分。察舉的對象既有未入仕者(無官職者),也有入仕者(現任官吏)。選舉科目的設置,也是對現任官吏的考課內容。
但是,總的來看,漢代的考試是輔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
這說明漢代對選才、任職官吏的考核還未製度化、嚴格化。但,察舉製相對於世卿世祿製、軍功製已經是一大進步了,兩漢統治能長達400年之久,與察舉製的有效推行有很大關係。】
後輩感歎一句:
【雖然西漢初期,察舉製貢獻頗豐,可隨著勢力劃分,新氏族的重新形成,階級的重新改變,特彆是西漢時期外戚集團的形成,察舉製正在逐步失去他的作用。
到西漢末年時,果然是出了大問題。不說彆的,西漢到東漢的過渡時期裡,西漢末年曾經發生過一件驚天大事:漢皇室的外戚,權傾朝野的王莽,篡漢了。】
後輩歎息一聲。
【外戚篡漢。從漢朝建國伊始。從漢朝第一任統治者開始,所有劉氏子弟,最害怕的事情,到底還是在自己的子孫後輩身上發生了。】
……
*
漢。
劉徹猛地站起身來。
“陛下……”這一動靜把周圍人驚得不輕。
先前他們還能抱著看熱鬨的心情聽天幕所說。
天幕好,天幕妙哇。
他們聽後輩說前朝之事,聽得是津津有味,更何況,那負責講解的後輩還透露了陛下未來的章程……
知曉了未來幾十年的大概走向,他們可以提前布局了……跟著陛下走總是沒錯的。
實在是賺到了!
臣子們正在心裡偷著樂,默默盤算著下一步……誰承想轉眼吃瓜就吃到自家身上了?!
啊這!
群臣啞然。一時不語。
劉徹也啞然。他心亂如麻。一時間竟然也說不出話。
最在意的事情到底是發生了。他該說什麼,他要說什麼……
他說了他做了,幾百年過去,不幾十年過去了,後世這樣的事就不會再發生了嗎?
想也不可能。後輩不支棱起來,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
“……”
他們老劉家不爭氣的後輩!
他深吸一口氣,壓下一肚子的火。僵立片刻,到底是緩緩坐下了。
他倒要看看這怎麼回事!
【這還要從王莽發家說起。自漢武帝以後,朝政為外戚王氏一門所把持,王莽藉其叔伯之餘蔭及王太後之信任,得以獨攬大權。】
【西漢後期社會危機深重,政治動蕩,人心思變。封建社會的矛盾多起於土地兼並,大地主與小地主,地主與農民……西漢後期也是如此。
災荒,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整個社會流傳著“漢曆中衰,當更受命”之說。這為王莽的行動提供一個政治輿論。
而王莽本人更是當時整個漢朝心目中的‘聖人’。】
後輩說到最後的時候,故意在‘聖人’二字上加重,以表示故意強調。
頗具諷刺。
【在察舉製下,社會對人才的標準固定了下來,眾人對德行要
求頗高。()
這一點為有心之人所用。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