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用新學的數字算了算時間。

倘若不是後麵還有開元,還有唐玄宗這號人物的存在,他們也要開始懷疑,他們大唐是不是也斷代了。

有西漢東漢、西晉東晉‘珠玉’在前,哦,還有會出現在未來的南宋北宋……想想吧,有這些的存在,他們很難不這樣想啊!

……不過,武則天會出現的話,大概是在當時,在後輩曆史上出現什麼變故了吧。

畢竟……

房玄齡翻看著先前自己記下的李隆基相關,歎著氣:“……我大唐,命途多舛啊。”

縱觀到現在已知道的幾位掌權者裡,不難看出,我大唐從第二位皇帝秦王殿下的上位,就開始不走尋常路。殿下的這一路,自是不必多說。

而第三位皇帝李治上位,則更是帶著偶然性和巧合性。

也不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是第幾個皇帝,但是在這之前,突然冒出個武則天來。

武則天不明。但是此人開放的武舉,不可不妙。

到李隆基,不知他上位過程,但是後人對他的評價是‘一手將大唐推入盛世,又一手毀了這盛世’、‘所有人都希望他死’‘連幾千年後的人也這麼覺得’……

就光憑這些就能讓人心情複雜,不知道說什麼好。這個樣子,縱使知道他才華橫溢,知道他是個好皇帝、是個能乾皇帝,可他們又怎麼能高興得起來?

漢武帝晚年時雖然也帶來了麻煩,但是他很果斷,直接來了一場大清洗,替後麵掌權者清理。而他後麵又有替他掃尾的。那昭宣二帝加上能臣霍光,每一個拎出來都拿出手,如此這般在一段時間後才喘了口氣恢複過來。

可李隆基帶來的麻煩呢?有誰能把這個坑填補上嗎?

後輩沒有提過。如果真的有可以延續重現盛世的人,後輩不會不提的。

而大唐再後一些的帝王,似乎也沒有這樣出彩了,亦沒有霍光那般能力挽狂瀾之人……可能是有的,但是……李隆基後麵,大唐帝王代代相傳的短命定然會是一個拖累。

……

【唐代科舉考試每年春天在京師長安的尚書省舉行,簡稱“省試”。而各地鄉供舉人的“發解試”都在頭一年秋天舉行。

此後,地方上的“秋試”(秋闈)和京師的“春試”(春闈)成為曆代科舉沿襲的定製。

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即“生徒”和“鄉貢”。生徒即官辦學校的學生。鄉貢即各地人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到縣、州應試,經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鄉貢每年十月隨地方向京師進貢的糧稅特產一起解赴朝廷,稱為“發解”。州縣預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唐朝各種官辦學校包括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此外還有專門性質的律學、算學、書學等。唐朝各地方也設有官立的府學、州學、縣學等。

唐朝科舉不分世庶,向全社會開放,的確吸收了不少寒士進

入政權。

唐文宗時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門貧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飯,向人求食,他們都是通過進士及第入仕的。這些寒士顯達後多拉攏同類,如李遜、李建兄弟“家素清貧”,舉進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貢舉,“三十三人皆取寒素”。】[1]

【在唐時,科舉製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

後世更是對此項製度持高評價:科舉製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麵,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彆是唐宋時期,科舉製度正當發展成熟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2]

……

【UP主就順便將在它廢除前的曆史說一遍好了。宋代科舉,總體而言,科舉製也是帶來了不少好處。宋朝統治者對科舉製,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變。】

【彌封、謄錄,是北宋對科舉製度進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彌封就是將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記錄封貼起來,又叫做“糊名”。

糊名之法最早出現在唐朝,唐初在吏部詮試授官時,所試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知貢趙上交首次在進士考試中采用糊名彌封的辦法取士。但這不是結束。因為考官可能認識考生的字跡,於是設置謄錄院,殿試卷子一律派專人抄錄,然後試官審閱,此後省試、發解試也次第推行謄錄製度。

此外,北宋還進一步加強了科場紀律,實行嚴格的搜身法規,考察內兵衛羅列,巡行監視。但是但是挾帶作弊之風頗盛,舉子“重裘而進,便於懷挾”,“挾書為奸”者頗多。北宋力求堵塞各種權門舞弊之徒,自然要嚴肅考場紀律。製度當然是好製度,但是需要人去實行,需要製度落地、落到實處。

很遺憾,北宋北宋後期,此種方法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變,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在考試內容上,宋朝加強了科舉考試中策論的地位和重要性。王安石變法正是為此:科舉隻設進士一科,將原來的明經、學究等科(泛稱“諸科”)都撤消並入進士科;廢除詩賦、帖經墨義考試,改試經義、論、策;殿試僅試策一道。王安石改革科舉的重要目的是統一思想、學術。

此項改革最後以失敗告終。不過在科舉考試中前期重詩賦論策,後期重在經學,王安石正是這一轉變的樞紐。

元、明、清以程朱一家之說嚴酷統製知識分子思想,也由王安石用《三經新義》、《字說》等統製學校、科舉而開其先河。

明清科舉所重的“八股文”,正是直接從王安石製定的“經義“演化而來的。】[3]

……

“……”

觀眾裡就沒有不駭然的。

這樣一看,說大唐是巔峰,果真不錯。

……

【從這裡已經看出

了科舉製落魄了。再好的製度,也架不住變成空中樓閣,變成裹挾私利的工具。】

後輩說。

【北宋統治者為了籠絡知識分子而全麵擴充科舉取士名額,由此形成後期封建社會的一大普遍弊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