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後來的‘獨尊儒術’,我們重點說一下‘儒’與‘法’。】
【儒與法的碰撞,早在秦時、乃至先秦的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
就像先前所說的那樣,漢律在最開始的時候,是以秦律做基。秦律法家化明顯,但是在百家爭鳴的浪潮裡,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儒家等其他各派思想的影響。秦律中包含這些成分。不多,但是確實存在。出土簡牘包含著被後世視為儒家思想的內容,這反映儒家思想對立法的影響在戰國秦漢已經開始。[1]
而漢律,繼承了秦律大部分法製的漢律,接過了這個接力棒的同時,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原本夾雜在秦律裡的這些其他學派的思想。】
……
秦。
議事殿內。
那‘獨尊儒術’一出,諸子百家的各位弟子們臉色紛紛一變。有人歡喜有人愁。
與灰敗臉色的其他弟子們形成鮮明對比的,自然要數儒家弟子了。
這一回,他們可真真真的揚眉吐氣了一回。
來這裡的無不是各學派裡的佼佼者,誰都知道這代表什麼。
什麼是獨尊?同法家被秦采納一般作為國之根本一般,後世之人將儒家作為治世之本!
雖說開始沒幾個人樂意過來,可這不妨礙他們爭論。而他們在這裡爭來爭去,說到底不就是為了爭嬴政以後以後到底用誰?!
這既是為了他們各個學派裡爭個高下,也是為他們自己爭個前程,還是為自己爭那一口氣。
得到帝王的肯定,有了帝王的信任,那在大秦就是一個通行證。
李斯就是一個例子。
眼看李斯不行了。人心頓時浮動。
另一方麵,嬴政召集他們就是想用他們。利益的推動下,誰不想當第一個李斯?誰不想當第一個做大的法家?
但是誰也沒想到一直以來,不得上位者所喜歡的儒家,居然會有這樣一天!
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不容易啊。有生之年他們儒家也有這麼一天!
怎麼不叫他們激動!這可是從未有過的事!回去就去拜拜祖師爺,把這好消息跟祖師爺說說。
他們勉強按捺住快要控製不住的興奮。
另一頭天幕此刻就‘儒’展開了:
他們隻好收斂心思,一邊驚歎著奮筆疾書,腦海裡一邊又刮起了思想風暴來。
【“儒”的思想來源很早,最早於堯舜與西周的《尚書》《詩經》。在孔子時代已經成為包括孔子在內的人們所依憑的文化經典。
他們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為曆代儒客推崇,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那個時候周朝的封建統治開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師,以及有些皇室成員本人,都散落在民間,以教授經書為生,有的因諳習禮儀而成為人家婚喪嫁娶、祭祀或其他禮儀的襄禮(司儀)。這些
人被稱為“儒”。[1]】()
【可惜在禮崩樂壞的那時,它們為當世統治者不認同,在戰亂的年代儒學注定無法受到重用。】
?本作者歲歲如初提醒您最全的《扒一扒想長生卻慘遭被騙的冤種們[曆史直播]》儘在[],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周遊列國,觀點無法受到重用,始終不得誌。臨去之前,孔子對自己的弟子子貢流下了眼淚: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采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
不久遺憾而終。】
【被後人稱作‘亞聖’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也曾像孔子一般帶領學生遊曆等國,還曾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但是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不久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
第三位代表人,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他主張“禮法並施”,也遺憾的不為當世所認定。甚至因為自己兩個跑去學法的學生在之後千百年裡一直被抨擊。】[2]
天幕上出現了鐵馬兵戈的戰場。伴隨著武器盔甲的金屬碰撞聲,戰場的氣息撲麵而來。在將士們大喊著衝鋒時,鏡頭陡然升空,看上去拍攝者像是在天上的雲層裡俯視人間。
古怪的字便是這樣浮現在戰場上空的。
在戰場之上說學術,說思想,
眾人驚歎之餘,手上卻一直在忙碌。可饒是如此,有時候寫著寫著,還是不由自主頓了頓,停了下來。
後輩所說的,不光是外行人驚訝,其他學派的弟子們驚訝,就連儒家自己的學子們也驚訝。
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先人孟子和荀卿,在後人眼中居然有這樣高的地位。孟子他們承認,荀卿也確實了得,但是……天幕說得對,一想到荀卿他那兩個學生,他們就心情複雜。
荀卿的一個學生,在場當事人之一的李斯頓時便感覺到壓力。從四麵八方而來的複雜目光,或而隱晦,或而光明正大地,從不同地方不同角度落在自己身上。
李斯絲毫不悚。
他目光仍停留在天幕之上,又揮墨而寫,成文速度快得讓旁觀人瞠目結舌。
原本圍觀的人打量著李斯還在思考著琢磨著,可看著李斯的動作突然反應過來!他們羞愧之餘頓時恍然:李斯算什麼啊,還是天幕這個時候天幕透露的信息最重要啊。
儒家弟子們對此有所覺悟,甚至因為李斯早就嚴陣以待,還張羅著其他人一起:
“快!快!快記下來!”可不能輸給李斯這家夥!
後半段話雖礙於人前未說出口,但是眼神交流間卻沒有一個人是不懂的。
思想飄忽著脫軌的人頓時回神,原本就投入其中的人更是精神飽滿,一時間所有人都奮筆疾書。
按照時間來看,天幕裡後輩所說的這些是即身後事,通俗一點就是在他們死後會發生的。也就是說他們是無法親眼目睹的。
但是哪怕如此也無礙。能知道這個消息,知道後輩曆史上會有這麼一樁事,他們已經很
() 滿意了,即使無法親眼目睹,這樣的遺憾也根本沒有打擊到他們。
高位上的嬴政一直沉默著聽著他們交談,此刻他垂眼看著這些對天幕內容越發好奇的儒家弟子。在無形交鋒中勝利以後精神陣陣,那副模樣看著看著一時間嬴政心裡的偏見消散了些。
到現在,儒家裡除卻觀點略有不同外也有其他分歧,就比如其中有想做實事的,也有想搞學術的。
荀子那一脈,荀子本人連同以李斯、韓非、張蒼為代表的弟子們屬於前者。縱使李斯韓非改換門庭,棄儒從法,可他們還是荀子教出來的學生。包括張蒼在內,他們都是想做實事的人,他們不約而同想要進入官場。
現在眼前這些儒家弟子們,也是一種。他們沉迷學術研究,宣傳儒家思想,力圖將先人理念發揚光大。
這兩種人,嬴政都不討厭。但是討厭有私心的儒生。
他先前在齊地接觸的就差指著他鼻子罵的腐儒們就是這樣的。他們是以學術之名說政治。問他們齊地的學術封禪禮儀時,卻得到他們以私心之名的擺譜,著實厭煩。儒家之名都被他們敗光了。
腦海裡想了許多,回過神時,天幕還在介紹: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係傳道,一是荀子出子夏一係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3]
【可惜的是,這些絢爛的百家文化因‘焚書坑儒’和秦末漢初的多年戰亂遭到巨創。】
【第一次的碰撞是在漢朝統一天下以後。經過幾代掌權人的大漢,一直保持著與民休戚。此時到文帝時期,大漢已經掃清了明麵上會影響穩定的政治障礙,如異姓王,如外戚這些……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帝即位之後,為實現國家強盛,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百姓小康,開啟“文景之治”的發端。[3]】
【其中,支持廢除肉刑的就有先前提到的張蒼。】
【另外。張蒼有一個得意門生,名叫賈誼。
賈誼是西漢初年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他是梁懷王的太傅,後來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