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秦。
這幾日宮內格外忙碌。
宮中每天都在設宴,重要的大臣和帝王的心腹每天都會入宮商量大事。有時候還會讓臣子們留宿宮中。近日裡招待的宮人們都忙得分身乏術,光是宮中的夥食負擔都大大增加。
議事的宮內,每日都被巡邏的將士們圍成鐵桶一般,看守得死死的。
沒有人敢闖入去捋老虎的須。
哪怕是被權利頂端排除在外的人,關注這般動靜,也能從上層這不尋常的舉動裡,敏銳嗅到不對勁。
更有人抬頭看著這方天,感歎出聲:“大秦的天,要變了。”
這樣的高強度的同重臣商議大事,本應該發生在戰時——經曆過的人很輕易便會想起大秦攻滅六國時的模樣,那時天子便是常常傳令眾人入宮。
現在縱有逃竄的六國餘孽,對大秦的這番偉業虎視眈眈,伺機複仇顛覆大秦。可他們也知道現在不是跟大秦硬碰硬的好時機,於是隱於市井山林,避開大秦的鋒芒。
大秦縱有這些隱患,但是現在首要任務還不是揪出這些老鼠。
最重要的是,六國剛剛統一,該如何穩定統治。
楚滅了已經有幾年了,但是大秦內部確實算不上多平穩,到現在還時不時就出現摩擦。事端有時候大,有時候小,但是頻率之高著實令大秦的統治者頭痛。
深受那六國影響的黔首,全被送去修長城靈渠了。
但是饒是如此,還是阻止不了民心的渙散。
必須想想其他辦法。
“陛下,臣認為應當施恩於民!”
“陛下,這種拉攏太過淺薄,不如等後輩之後的直播參考後世帝王們的情況。”
“陛下,現在大秦人心浮動啊!陛下!大秦急需穩定啊!”
……
議事的殿內,從天幕出現後,沒有哪一天不是吵吵鬨鬨的。
嬴政也沒有哪一天不是被吵得頭大。
“夠了!”好好的千古一帝被吵上興頭的群臣們吵怕了。
他自己推崇法家,應當也算得上一位法家代表人。但是同時他還是一個帝王。本以為統一六國後他的事便了了,剩下的等子孫慢慢鞏固統治,如果那些子孫們爭氣,不難將大秦推到前所有的高度,大秦也將迎來自己的盛世。
可誰會想到大秦二世便亡了呢。
甚至是他一撒手,大秦就沒了。
嬴政怎麼可能不會鬱悶。
同時,那點剛剛卸下的鬆懈頓時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段時間裡,他時常黑著張臉,極為嚇人,卻更加勤勉了。
時刻注意帝王情況的眾臣,從開始鵪鶉一樣哆哆嗦嗦,到現在把帝王完全拋一邊,朝爭吵的人群擠鼻子瞪眼,擼著袖子眼見著就要打起來。
議事的殿內一直都吵吵鬨鬨的,各有各的說法。
嬴政發現,自己的脾氣真是越發好
了。或許還是因為天幕的緣故,打破了他一直以來的常識,搞得他現在變了許多,也好說話了許多。
特彆在扶蘇為那些黔首求情時,他會因此默默刪去不太人性的律法條例。當然,這一過程還是參考了眾人的意見,其中有法家,有儒家,陰陽家……
這些能在嬴政手底下乾活的諸子百家們,接受程度要比活躍在其他地方的高。
不過,諸子百家裡,原先為他效命的還沒有這麼多人。
咳,難免用了點手段嘛。
……
諸子百家。
多是一些研究學術問題上的學者,也是在尖銳的社會矛盾裡指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群人。其中他們職業各異,經曆不同,可是想要做的事所做的事,甚至是他們的追求都重合了許多。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
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後“學”逐步走向民間。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諸侯爭霸。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打破了本來的貴族政治體製,使得原本幾乎沒有資格參與政治的庶民可以發表自己的政見並參與政治決策,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
這時期裡,社會每時每刻的都在變化著,不同國家、不同人群,乃至於不同階層的矛盾也在不斷變化著。
麵對不停歇的戰爭,麵對紛遝而來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
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其中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交互運用,人與國,相互影響,標新立異。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
各學派的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四處遊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或著書立說。[1]
在先秦時期,這些‘百家’在不同的領域裡熠熠生輝。
在大秦統治的現在,也有諸子百家的弟子前來擔任門客,更有甚者,可被高位者授職任命。
而嬴政,思考一番後,便是邀請活躍在大秦的眾位名家一起來討論國家大計。
這也是所有人的智慧。
麵對直播裡那些涉及各門各類的知識,到底沒有人都能答得出來。
但是沒關係,術業有專攻。
諸子百家裡有的是人知道。
……
因為這秦那不好的名聲,和這些年來強壓下激起的民怨。那些受邀的諸子百家們大多不願意,來也隻是迫於形式。
特彆是儒家。
儒家雖然在民間人氣很高,但是在大秦統治的當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大秦的統治者,嬴政他不喜儒家。儒家不像法家被重用,但是也沒有被打壓得厲害。
一些原本進了朝廷的儒家博士,準備說服上位者大顯身手,也因為見儒家沒了前途,受不得這氣,直接罷官辭職。
可誰也沒想到,這個時
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