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劉徹對此是敬謝不敏的。

所有人都盯著你勸諫。想想就很煩。

就算這樣被集體勸諫好處多多,但是這種滋味,反正他劉徹是一丁點都不想體會。

他會暴躁死的。

劉徹很少服氣誰。但是這方麵,他對這個太宗皇帝也是服氣的。

甘拜下風。

是人嗎?非人也。

他劉徹認慫。

做不到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反而是做到了才叫可怕吧。

就是他李世民的太子有點不太好當啊。

他目露憐憫之色。

倘若那李承乾一直像先前那般優秀到無可挑剔,那麼自然無可指摘。可是染了足疾,就意味著太子有了缺陷……再加上這些人不遺餘力地盯著錯處勸諫。

嘖。

劉徹不用想也知道結果。

……

天幕之後的後輩喝了口水潤潤嗓子,這才繼續:

【於誌寧的勸諫屬於讓人不太能接受的諫言,可他也算是儘自己職責。太宗很看重他。

641年(貞觀十五年),於誌寧因母親去世,辭官守孝。唐太宗將他奪情起複,命中書侍郎岑文本宣諭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太子需要教誨,請你以國事為重。】[1]

於誌寧隻得複職。

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廢李承乾為庶人,東宮官屬除於誌寧之外全都獲罪。唐太宗還撫慰於誌寧道:“聽說您多次勸諫,承乾不聽您的,所以到了這個地步。”

不久,唐太宗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再次任命於誌寧為太子左庶子。”[2]

【不過呢,實際上,在太子之事上,太宗看重於誌寧,對他另眼相看,其實也並不算奇怪的事。

因為相比他,孔穎達和張玄素言辭更是激烈。】

【孔穎達是隻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

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過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著麵痛加批評指責,而孔穎達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

而張玄素,那更是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至於結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3]

【隻不過這三人急於求成,更是幾乎是比著上疏,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凶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最後卻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到底是這樣的勸諫並不適合李承乾。

640年(貞觀十四年),太子李承乾日益奢侈放縱。

次年,李承乾在農忙季節命人建造曲室,數月不停工,又沉溺於歌舞。

李承乾還任用許多宦官,一同作樂。】

【與此同時,他與他的父皇之間也出現了隔閡。】

【除了因為群臣的這些矯正太子行為的諫言,讓李

世民對李承乾越發的不滿外。

還有UP主先前說的李世民自己的原因了。

——李世民他對孩子們都太好了。好得讓李承乾有了不安全感。

用太宗皇帝的原話,就是說‘以史為鑒’。這裡我們可以參考先前漢武帝時。那時權臣衛青尚在,衛皇後和太子劉據尚且因為他偏寵其他皇子而有了危機感。

哪怕幾百年過去了,朝代變化了,可兩位太子有些想法卻還是沒變的。

不過漢武帝當時是看出了劉據的不安,他鄭重地讓衛青轉告皇後和太子:太子之位不會變。

但是,太宗皇帝的做法就不太一樣了。雖然他也沒有換太子的想法,可是他對其他孩子的寵愛也根本不少。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長孫皇後所出,嫡次子,排行第四的李泰了。】

……

*

唐。

一時間,李世民心裡複雜,麵上更是神色莫辨。

在這個時候提到他的另一個兒子,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又回想著後輩先前對自己的評價。

心情更複雜了。

想著自己的幾個孩子,忍不住又看了一眼旁邊垂著頭的兒子,李世民到底是沒忍住心累地歎了口氣。

秦王妃也不住輕歎,不過低頭看著湊到自己身前的孩子,她摸了摸李承乾的頭,努力安撫他不住顫抖的身體。

李世民一時間說不出話,他隻是握緊了妻子的手。

他甚至不敢想象。後輩曆史上,在妻子若是去世了以後,那時他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們骨肉相殘,那個時候得多絕望啊。

……

*

【此時的李承乾,有了腿疾,不.良於行。走到哪兒都被群臣批評,群臣上諫後,然後就是太宗批評。

不管他做什麼,都會有人有意見。

而隻比他小一歲的李泰,此刻的待遇卻剛剛相反。

因“文德皇後所生()”,且“聰敏絕倫?()?[()]『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太宗“特所寵異”。

貞觀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