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李斯覺得,他得讓自己更有用一點。
就是不能再有爵位,他也要以近臣身份讓自己對大秦更有價值!
他是法家的人,既然大秦的法還有可完善的地方,那他就還有用!
李斯開始扒拉自己的小算盤。
有關大秦的法,哪些方麵還有問題,目前沒有比他更清楚的了。他默默打起腹稿,隻等後輩給出後世答案後再將其完善。
那一天定然不遠。
李斯歎息一聲。仿佛在這一聲歎息裡,看到吸取二世而亡經驗的秦,真的綿延千年了。
*
【而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134年)開始,實行流傳在兩漢時期的察舉製。
這是在我國古代產生的第一個係統的選官製度,它對當時社會以及後來的選官製度,尤其是科舉製,起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其中代表人物便是漢武帝時的東方朔。
那時候,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更是寫了三千片竹簡的內容上書,這些竹簡要兩個人才扛得起,而武帝則花了二個月的時間才讀完。
雖然他在整個升官如流水的孝武年間,沒什麼建樹,留下的記錄也很少,可光從上林苑勸諫,那這些留下的隻言片語裡,我們不難看出此人的才華。博學廣識,能言善辯,善於以詼諧的語言和方式,陳說國政大事,甚得漢武帝賞識。後人更是認為東方朔乃‘相聲之父’。】[1]
這‘相聲之父’是什麼東西。
‘相聲’又是什麼?
又是新鮮東西。
所有人一同冒出了疑問來,然後齊齊落筆記下。
哪怕是所提及的漢,這個時空的人更是一頭霧水。
在所有人把目光投向他,不可避免地產生疑惑的時候,當事人同樣也很懵逼。
不過,不知道又有什麼關係呢。大概自己身上有什麼可取之處被後人采納了吧。
東方朔很快從驚詫裡恢複過來。
更何況,幾千年的差距呢。出現點新鮮東西有什麼好奇怪的?
不懂就不懂唄。
老實說,他也確實是沒想到自己的名字能出現在天幕上。
但是……
哎嘿,這抬舉他就接下了。
東方朔含笑,坦然接受眾人那帶著嫉妒的注目禮。
——衛青霍去病,未來的大將軍就算了。他東方朔,小小的太中大夫,憑什麼也流芳後世?
東方朔可不管這撲麵而來的酸氣。
他笑眯眯地起身,先向上方帝王行禮,爾後向諸位同僚一一行禮。
眾人隻好壓下那不平衡,也跟著回禮。
輪到衛青的時候,起身時看這年輕人老實巴交的樣子,東方朔還調笑一句:“能讓大將軍給朔行禮,東方朔可不虧。”
“……。”
正要重新坐下的衛青,可疑地沉默了一下,“
太中大夫嚴重了。”
哪有這麼嚴重。
不就是這樣正常行禮嗎。
太誇張了吧。
*
天幕還在繼續:
【所以說,如果是按正常的情況,衛霍二人需要投軍,在軍中嶄露頭角才有機會繼續升官。
一個最底層的士兵,需要多久的時間才有機會成為大將軍?幾年?十幾年?還是幾十年?
不好說。】
聞言,各時空所有人神情不自覺一愣。
【但是衛青和霍去病他們這二人能出名,能揚名,確實靠自己的真本事。如果讓他們走科舉製,脫去外戚的身份重新來,必然也能成大將軍!】
【這是必然的!】
聲音振振!
顯然說話的人覺得,不可能再有第二種可能了!
……
所有的觀眾也不由跟著精神一震。
*
秦。
王翦沒忍住直拍大.腿:“不錯!縱使不是外戚又有何妨!”
他大笑,“好男兒當戰四方!隻要有合適的戰場,那就是我等揚名之時!”
眾人心潮澎湃的同時,也不由多嘴問上一句:“那科舉……又是什麼?”
當真比現在這舉薦製好?
*
漢。
“不錯!”
劉徹也沒忍住拍案而起,“愛卿之能,豈會是區區外戚能遮擋得住的!”
“不過那科舉又是什麼?”
他琢磨,“聽起來不錯的樣子。”
估計施行起來也很困難就是。
“沒關係。”
劉徹自信滿滿,“等後輩介紹到,我們大漢就也來試試。”他這一代不行還有後代呢。子子孫孫,一直努力呢,總能成功!
至於後輩不介紹?
哼。
*
唐。
“科舉製?”
眾人愣了愣,繼而一笑。“隋文帝果然大能。”
科舉一製,由文帝而始,設誌行修謹、清平於濟兩科;煬帝在此基礎上設“進士科”,以試策取士。
大唐現在還剛剛建立,目前沿用隋製。[2]
但是,不難想象這科舉一製,能沿用多年,乃至幾百年。必然無數後人在百年間不斷的進行改革改良,這才有了幾百年的生命!
“也不知我大唐以後,對這‘科舉’又做了怎麼樣的改變?”
眾人琢磨。
……
眼看該說的都說了差不多啦,是時候該下播了。
歲寒生還要忙著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