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11章

三思什麼?

三思他對那幫儒生起的殺意嗎?

想殺這些誤人子弟的腐儒,有什麼好三思的?

嬴政陰沉著臉,沒有說話。

王綰剛平複那口氣,此刻聽到上方帝王的話,差點一口氣又沒提上來。

“陛下——”

在嬴政怒火滔天時,在群臣默然時,他作為丞相理當站出來。暴怒的帝王誰不怕?王綰也不能免俗。若說真的有特例的話,在陛下暴怒時能勸阻成功還能全身而退的,那一定是話題的主角——扶蘇公子。

可如今陛下的這把火是燒到了扶蘇公子身上。

這對君臣父子啊……

心中暗歎一聲,王綰上前一步,言辭懇切:

“臣懇請陛下立即下旨,立公子扶蘇為太子!”

求求了,陛下您立了太子再浪吧。

比起儒家對扶蘇的影響,還是有無太子對大秦的影響比較大!扶蘇是不是太子對陛下是沒什麼影響,可對群臣和大秦影響很大啊!

而照那天幕裡後輩所說,扶蘇公子怕是至死都還不是太子。

國無太子會怎麼樣。

他掩麵而哭,聲聲泣淚:“陛下,不可重蹈武王昔日之禍啊。”

昔日秦武王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隻是他重武好戰,喜好跟人比角力。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無子,無繼承人,眾臣隻好迎回在燕國當質子的公子稷回國繼位,是為秦昭襄王。[1]

秦武王太過年輕,加上死得突然,沒有後代沒有繼承人是正常的。可是在秦武王死後,迎回秦昭襄王之前,整個大秦都是亂的,花了許多年在群臣與掌權的宣太後和秦昭襄王的努力下才穩定了下來。

而這中間隻要出現一點差池,我大秦就被尚且強大的其他六國給吞了去,哪裡還會有今天這一統天下的時候。

這中間最大的差錯,便是因為武王沒有繼承人,至於後麵武王早逝,昭襄王上位到以後都是造化弄人。

這是過去的秦王留給現在大秦的寶貴經驗。也是讓後人參考不走歪路的。

這些話王綰其實想說很久了。可見陛下那麼興衝衝尋長生,必然不想群臣提起陛下早死什麼。依王綰對嬴政的了解,提議立扶蘇為太子可以,隻不過陛下不會采納罷了。

但是你若將他與秦武王並肩,他定是要翻臉的!

古往今來,有哪個追求長生的帝王聽得了這個?!

哪怕是如今的陛下。

王綰在心中長歎一聲,以前縱使知道會有隱患,但是誰人又敢勸諫呢?

可如今不同了!既然知道會有那所謂的秦二世興風作浪,知道我大秦將傾,他又怎麼旁觀得下去。

是以,哪怕知道陛下會因此生氣,甚至要怪

罪於他,他也要堅持!

“懇請陛下立公子扶蘇為太子——”

他長吟一聲,俯首而拜。

“臣懇請陛下立公子扶蘇為太子——”

王綰身後,群臣齊聲同樣俯首而拜。

他們平日裡是沒有這樣的膽子的,可是不知為何,見那天幕裡趙高和秦二世那般囂張的模樣心裡總有股氣,就連癟下去的膽子都被那股氣撐起了。

可不,現在他們都有膽子跟著丞相一起勸諫陛下了。

臣這一生的高光,大概就在此處吧。

他們一麵在心裡抹淚,慫慫地預演著即將到來的帝王的怒火,一邊又壯著膽子上前。

千百年後後輩看到史書上的我,或許能有我此刻萬分風采之一吧。

他們心中既有豪情,另一方麵卻又做好了赴死的準備。

“……”

嬴政確實該生氣的。

但是此刻他看著群臣,罕見的默了默。

是恰好繼續說話的天幕打斷這一幕:

【有趙高這等人在,可想而知。】

【以不管事的秦二世作大旗,以李斯這樣的實力派的重臣作朝中同謀。】

【秦二世登位後。

第一年,秦二世大肆屠殺朝臣和手足。而同時,趙高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大秦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第二年,等時機成熟後,大權在握的趙高設局殺了昔日同盟李斯。

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去秦帝號,另立子嬰為秦王。五天後,子嬰誅殺趙高,將趙高誅夷三族。十月,劉邦率兵入關,在位僅四十六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一個多月後,項羽率軍進入鹹陽,屠城縱火,殺害子嬰。】

一樁樁一件件,每個字都聽得觸目驚心。

……

劉徹沉默了一會。

“秦在一統六國之前地處西方,常年與匈奴摩擦往來,加上重法重兵,也難怪秦國虎狼之師。”

“可我漢初時,漢高祖接手的江山,在秦末那些場戰爭裡早已是滿目瘡痍,什麼都沒有不說,更有那北方的匈奴對我大漢虎視眈眈。”每次說到匈奴,他都咬牙切齒。

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